2024年4月25-27日 中国·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静安庄馆)
行业新闻 2023年06月26日
为安徽汽车业奠定基础 打造“中国制造”亮眼名片
桂俊松:自1964年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创建以来,江淮汽车已经有了接近60年的历史,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对合肥、乃至整个安徽省的汽车产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江淮汽车怎样定位自身过去59年的发展?
李明:5月20日是江淮汽车59岁的生日。在59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江淮汽车为我国汽车产业尤其是安徽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成立,1968年生产出第一辆载货汽车,填补了安徽省汽车工业的空白。1990年,江淮汽车第一台客车专用底盘试制成功改写了中国客车底盘由货车底盘改装的历史,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最具影响力50款产品之一”。1996年,代号为HFC1061的江淮轻卡上市,开创了中国轻卡轿车化的潮流。2002年3月18日,第一台名为“江淮瑞风”的多功能MPV下线,标志着江淮汽车正式进入乘用车市场。2003年10月28日,第一台名为格尔发的重型卡车成功下线,不仅拉开了江淮汽车正式生产重型卡车的帷幕,也标志着江淮旗下轻、中、重型卡系列商用车产品线已经形成。2011年,江淮汽车第一批585辆新能源汽车投放市场,成为国内最早进入私人领域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依托江淮汽车的发展,安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有了长足进步,进而吸引了大众、蔚来等车企来这里落户,形成今天安徽省汽车工业的蓝图。从某种意义上讲,江淮汽车奠定了安徽省汽车工业的基础。未来,江淮汽车还将为安徽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继续做贡献。
在大力发展本土汽车工业的基础上,江淮汽车也积极走出去。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汽车工业海外发展的重要组成。1990年,江淮36辆轻卡和24辆使用江淮底盘的客车出口玻利维亚,拉开了江淮汽车国际化发展的帷幕。截至目前,江淮汽车已经出口到海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量超过100万辆。其中,江淮轻卡(现已升级为“江淮1卡”)多年位列中国轻卡出口首位;江淮新能源乘用车在海外很多国家都取得了较高的市占率,在墨西哥,江淮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位居所有品牌第一位;在巴西,江淮新能源轻卡市占率达到了90%;江淮在哈萨克斯坦的项目成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典范,受到中哈两国的高度重视。在中国汽车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江淮汽车做出了重要贡献。下一步,在发展好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江淮汽车将致力于把出口业务做好,把江淮汽车打造成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一张亮眼的名片。
桂俊松:上世纪90年代,老一辈江淮人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客车专用底盘,并同步出口到国际市场,可以说,江淮汽车是中国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的先行者,国内、国际业务同步发展,引领着中国汽车的海外发展。
聚焦主营业务
推动企业内部变革创新发展
桂俊松:在中国汽车工业70年、江淮汽车59年的发展过程中,江淮汽车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这其中,不停的自我变革不仅为江淮汽车自身的发展打开新的格局,也引领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变革。
李明:从某种意义上讲,江淮汽车的高速发展正是得益于自我变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大力推进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59年的发展过程中,江淮汽车坚持聚焦主营业务。我们的所有业务都是围绕汽车业务展开的,几乎没有分散,这也是我们汽车业务能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围绕主营业务,江淮汽车也做了一些拓展,对上下游零部件业务、汽车金融服务等各环节进行了投资,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态势。江淮汽车和安徽国控集团联合成立了国江基金,围绕上游零部件进行投资;与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成立了瑞福德汽车金融,大力推进汽车金融;成立合肥江淮汽车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用户提供金融融资服务。
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帮助江淮汽车更好聚焦主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语音交互领域,与科大讯飞展开战略合作;与智能座舱领域头部企业中科创达成立合资公司。我们希望通过资本和战略合作的纽带,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进行布局和优化。
江淮汽车是最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汽车国企。早在2001年,安徽江淮汽车底盘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惟一一家底盘公司在沪挂牌上市。上市之后,江淮汽车的融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为后来更多的合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的合资合作,开创了新开放合作时代中国汽车领域合资合作的一个典型。2020年12月,大众中国增资,江淮大众的增资事项完成工商登记变更,安徽省国资委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权,将江淮汽车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向纵深,也开启了江淮汽车开放合作的新发展阶段。
近日,钇威科技正式宣布成立,这是一家围绕新能源乘用车业务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创新所有制结构的企业,管理团队入股是这家企业的一大特点。管理团队入股,一方面符合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大趋势,通过股权的方式,可以吸引、留住更多人才,帮助企业做更多创新型发展;另一方面,入股的管理团队也有了更多的压力和动力,激励他们更好地创新发展。
当前,汽车行业“重资金、重技术、重人才”的“三重”特征非常明显。其中,重资金,以造车新势力为代表,造车需要大量、长期的资金投入,目前,这些新势力还没有盈利,且持续亏损。如果没有雄厚的资本支持,这些企业很难生存下去。如果我们不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的融资能力有限,也很难发展下去。钇威科技是由安庆新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江淮汽车各占40%,并引入巨一自动化、龙蟠等5家战略投资者成立的。
我认为,任何产品问题,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如果大家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企业很难有好的发展。包括成熟人才的引进,如果没有好的机制,难以形成吸引力,也就无法吸引更多成熟人才为企业服务。汽车行业成熟人才有一个特点,大家对当前的短期收益关注度不高,但对未来发展特别在意,希望能获得期权,与企业一起成长,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收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管理机制。
最近几年,江淮汽车内部一直在积极探索,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过程中,公司内部员工思想产生很大转变,创新机制也有了很大变化。在分配上,我们也做了一些创新。以国际业务为例,我们对国际业务发展得非常好的团队、员工进行奖励,进一步推动国际业务的快速发展。今年1~5月,江淮汽车国际业务较去年同期再次接近翻番。
开放合作
抢位汽车产业新时代
桂俊松:无论是与大众的合作,还是与科大讯飞、地平线的合资合作,都是近年来江淮汽车创新发展中的大胆尝试,尤其是江淮汽车与大众的合作,对汽车行业的开放合作具有引领性作用。在引领行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特别关心,这种创新发展,会给江淮汽车本身带来哪些改变?
李明:江淮汽车和大众汽车的合资项目自诞生起就备受关注,江淮大众合资合作的项目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外合资首个项目。2018年11月28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的见证下,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及西雅特汽车公司在巴塞罗那签署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三方将共同开发一款电动汽车平台,用于生产江淮大众车型,并开工建设江淮大众研发中心。最初双方成立合资公司——江淮大众,股比是50%:50%,2020年,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10亿欧元入股,相当于占江汽集团控股的50%,并且把所持江淮大众股权由50%提升至75%,大众集团更深度的与江淮汽车做了捆绑。这次成功的混改,开创了国外资本尤其是国外主机厂资本,参与中国汽车企业集团混改的先河。
江淮汽车与大众集团的合资合作,不仅有合资层面的创新,更多的是造车理念上的变化。围绕怎样造好车,包括怎样平台化推进、管理层和技术工艺等层面,双方都有比较深入的交流。举个简单的例子,从整车下线到检测入库过程中,在大众Audit要求下,有200页纸的清单,而江淮汽车此前并没有这么细致的操作。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通过与大众集团的合作,江淮在造好车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未来,双方还将在智慧物流、智能化与新能源、技术管理、人才培训等很多领域持续拓展合作范围。这对双方的未来发展都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以与江淮汽车的合作为桥梁,大众汽车与合肥、安徽地方政府的联系也更紧密了。大众汽车已经与合肥市政府达成一致意见,将把大众在中国的研发中心设在合肥。未来,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造型开发、底盘开发,甚至智能化等很多研发都将在合肥完成。大众与江淮的合作已经形成一个生态,不仅将促进企业双方的发展,也将对地方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更大的生态效应。
桂俊松:开放合作是江淮汽车这几年的发展重点,不仅与大众集团这样的传统企业,还有与蔚来的合作,有着更多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共同发展层面的战略考量。
李明:2016年,江淮汽车正式与蔚来汽车签订合资合作协议。坦白地说,当时,我们也没想到蔚来能有今天的发展。之所以与蔚来开展合作,不仅仅是从合作生产中获得收益,更多是对江淮汽车本身的造车理念产生很大影响。
众所周知,造车新势力的造车理念和传统车企有很大不同,他们大多是互联网造车,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本身是做垂直平台出身,他们对车辆的理解与传统车企有很大不同。无论是用户思维,还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不断加大的研发投入,蔚来都给我们很大启迪。在与蔚来的合作中,江淮汽车的造车理念也在变化,在合作中学习,对江淮汽车本身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是产品和技术层面的。蔚来的铝车身应用比例之高,是汽车行业从未有过的,作为它的生产方,我们也在不断提升技术,攻克了相关铝车身的制造工艺,这对我们制造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其次是理念层面,蔚来做了很多为用户服务的投入,而且前期卖车不盈利,它更期待在未来对用户的生态经营中盈利,这对江淮汽车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让我们重新思考自身的造车生态,做更多商业模式的尝试;最后,在资本层面,双方也以合作生产为基础,不断拓展合资合作范围,共同成立了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专注于做高端制造方面。
聚焦JAC 推进品牌向上
桂俊松:在经历了70年的风雨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步入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站在70年的新起点上,中国汽车工业开启了新的发展。江淮汽车也在今年上海车展前发布了全新的战略,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江淮汽车将谋定怎样的发展方向?在我国汽车强国的建设过程中将扮演什么的角色?江淮为什么要聚焦“JAC”?
李明:江淮汽车“十四五”规划明确,围绕做大做强商用车,这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核心。商用车、轻卡,是江淮汽车的优势、核心业务,我们要做大做强;同时,我们要在智能汽车和智能新能源汽车两方面聚力发展。围绕这一战略规划,今年4月12日,江淮乘用车企启用新标,一方面,乘用车品牌聚焦一个JAC;另一方面,聚力发展智能汽车和智能新能源汽车。
为什么要聚焦JAC?
品牌是需要投资的,不投资品牌不可能叫响,而且是个长期的投资过程,需要不断提升品牌价值。聚焦一个JAC,我们在规范统一管理的同时,要加大对JAC品牌的投资力度。4月中旬我们在合肥召开了国际经销商年会,一些海外经销商告诉我们,在海外市场JAC品牌是具有一定认知度的。无论乘用车还是商用车,大家都认为这是同一个JAC。
如果一个母品牌做不好,希望子品牌能做强,是非常难的。正如江淮汽车与大众、与蔚来的合作,是江淮汽车层面的合作,而不是子公司、子品牌的合作。所以我们要把江淮汽车这个母品牌做好、打响。
面向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转型期,是可以借助于它的转型实现品牌向上、实现重大的品牌跃升。
品牌的经营不能总是换名字、换标识,很多有影响力的汽车品牌是不断进化的,而不是用另外一个新标识替代。江淮汽车要把支撑品牌的核心要素找出来,核心能力建设好,形成有效的商业闭环。
JAC品牌是有机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本土汽车企业进步的速度非常快,中国品牌已经在国际市场引起了大的反响。JAC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定积累,在接下来的向上发展过程中,完全有机会迈向更好的高质量发展。
江淮汽车是做商用车出身,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我们认为,乘用车聚焦到一个JAC,江淮乘用车也应该会有更多机会,只要把产品基础做扎实,一定也会走出去的。有积累有底蕴,只要坚持就有希望。
桂俊松:好的品牌有利于打造好的产品,好的产品也会为品牌提供最核心的支撑。当前,自主品牌集体推进的品牌向上已经取得了阶段进展,江淮汽车也一直在积极推进品牌向上。面向未来,江淮汽车关于品牌向上有怎样的思考?
李明:品牌向上是江淮汽车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希望通过持续推进能完成品牌向上发展。同时,品牌向上也面临较大压力。我们认为,产品是基础,以提高用户满意度为基础,才能做好品牌向上。在这个逻辑下,江淮汽车引入新的研发流程,做好产品;围绕打造一个好产品,展开系统梳理学习;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贯彻好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今年年底即将上市的一款高端MPV产品,我们花了400多天做前期的用户调研,多场次地不断深入,真正了解用户需求,从而为产品开发提供基础。在造车的过程中,清晰化产品定位,造一款有影响力的爆款,为品牌向上加分。同时,在开放合作中,通过与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合作,如科大讯飞、中科大、地平线等,科技赋能品牌向上。
需要注意的是,有效益有规模,才能持续为用户提供服务,我们还需要不断提升品牌忠诚度。
抓住智能化、电动化风口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桂俊松:在电动化方面,江淮汽车起步较早,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如今又开始积极推进智能化。“新四化”将在江淮汽车的未来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明:电动化方面,江淮汽车是走在前面的。2010年12月,江淮汽车第一批585辆新能源汽车投放市场,成为国内最早进入私人领域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智能化方面,江淮汽车也起步较早,过程也比较曲折。4月12日,江淮汽车还发布了全新品牌战略,确立了“以智能领导智能”的品牌价值观。
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电动化还是智能化,都是阶段性的,这就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所侧重。目前,继电动化之后,智能化来到一个新的赛点,江淮汽车提出“以智能领导智能”,就是希望能够聚焦用户需求,而不是做堆砌式的智能。智能化的发展要以用户体验为主,怎么把体验感做好,而不是堆砌式的智能,把用户用不到的功能都装进去,让用户埋单,而实际上,用户并没有体验到这些功能的价值。“无智能,不造车”,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围绕用户一定能享用到的需求,不惜代价做好。比如5月20日开启预售的钇为3,标配了很多20万元以上级别车辆才配备的智能化功能。
在智能化方面,江淮汽车一方面要在强化自主研发的同时,利用更多的合资合作,在智能座舱、智能卡车、智能服务等各个层面全面推进。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些重点零部件的布局,并积极与优秀的合作商合作,共同做好智能化。
桂俊松:今年1~4月,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目前,中国品牌也在加速海外发展步伐。江淮汽车的出口业务历史悠久,是企业的优势业务。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江淮汽车的海外发展会不会带来更大的惊喜?
李明:出口一直是江淮汽车的优质板块,每个月的业务占比已经接近1/3,已经提前完成了我们制定的2025目标。我们希望,2025年,国际业务的销售能达到15万辆。目前看,这个目标已经实现。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夯实出口业务,让优质板块发挥更大的效益。
为了更好地支持出口业务发展,江淮汽车做了很多努力。一方面,围绕市场开发,内部做了很多组织结构调整,积极进行新产品开拓,如新能源汽车,去年,江淮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卖了6000多辆,在一些重点市场,如电动轻卡在巴西市占率非常高,在墨西哥,江淮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在所有品牌中市占率第一,每10辆电动车中就有6辆是JAC品牌;另一方面,围绕一些重点市场建设了KD工厂,整个国际市场我们有19个KD工厂可以利用。同时,培育了很多核心经销商。除对国际业务的资源保障之外,我们还成立了江汽投资,围绕重点市场,成立独资的子公司,如江淮汽车越南子公司。
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够促进国内产品开发、成本控制,以及供应链等各方面水平的总体提升。
全球各国都非常重视汽车产业,因为汽车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可以明显带动本国的经济、产业链等各方面发展。同时,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也正在被全球各国用户慢慢接受。在巴西,江淮的纯电动轻卡市占率已经达到了90%。
中国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走在前面,要抓住这个风口。虽然德日等传统汽车强国,汽车基础雄厚,但转换到电动化、智能化跑道,中国车企是走在前面的,有很大机会。同时,智能化、电动化的进一步拓展,还需要做好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如充电等方面的建设,需要包括中国品牌在内的各方积极作为。
国际市场,同样要做好以用户为中心,积极推进品牌向上。在国际市场,JAC品牌也开始了品牌升级。江淮汽车的高端产品也同步推向国际市场,让世界看见更好的J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