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大力提振消费” 被置顶为年度经济工作首要任务。随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下称《方案》)的落地,汽车产业迎来历史性机遇 —— 超长期特别国债 3000 亿元专项支持以旧换新,叠加限购松绑、智能驾驶推广、二手车流通改革等八大行动 30 项任务,一场覆盖 “购车 - 用车 - 换车” 全生命周期的消费革命正式启动。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汽车消费占社会零售总额 10%、税收总额 10%、城镇就业 10%,其回暖直接关乎经济大盘。此次政策直指三大堵点:消费能力不足(城乡居民增收计划)、供给质量不优(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升级)、消费环境不活(限购松绑与后市场开发)。正如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所言:“这不是简单的刺激短期销量,而是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与消费的双向升级。”
在重庆,市民小唐的换车经历成为政策落地的缩影:报废 2018 年的雪铁龙燃油车,置换插混 SUV,获国家补贴 1 万元、车企补贴 4000 元,叠加地方消费红包,落地价直降 1.5 万元。“油电混动每月省 800 元油费,5 年就能省出一辆车钱。” 小唐的选择,正是千万消费者的缩影。
数据显示,2024 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已带动 290 万辆报废更新、370 万辆置换升级,销售额突破 9200 亿元。进入 2025 年,政策持续加码:3 月单月收到补贴申请 130 万份,较 2024 年同期激增 4 倍。商务部监测显示,政策实施后,新能源汽车零售同比增长 38.5%,报废汽车回收量同比飙升 55.6%,二手车交易量突破 158 万辆。
政策设计凸显 “三效合一”:
-
经济拉动:预计 2025 年以旧换新将撬动 1500 万辆新车交易,释放 2200 亿元补贴杠杆效应;
-
产业升级:新能源汽车补贴(1 万元)高于燃油车(7000 元),推动新能源车市占率突破 40%;
-
循环经济:报废汽车精细化拆解率提升至 85%,动力电池回收率达 95%,形成 “旧车回收 - 资源再生 - 新车消费” 闭环。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指出:“这是一场‘创造性破坏’—— 淘汰国三及以下高污染车型,置换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既释放消费潜力,又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面对持续两年的价格战,消费者 “买涨不买跌” 的观望心态成为市场堵点。理想、零跑等 10 家车企推出 “90 天限时保价” 政策,承诺购车后降价补差价,坦克品牌更推出全年保价。北京消费者王冉坦言:“保价让我敢下单了,至少三个月内不用担心降价。”
保价政策的本质是车企的 “信用背书”。数据显示,推出保价的车企订单量提升 20%-30%,但行业分化明显:仅自主品牌跟进,合资品牌观望。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颜景辉分析:“保价是短期稳预期的营销手段,长期仍需靠产品力。” 随着政策效应释放,部分车企已转向技术牌 —— 小鹏 G6 标配城市 NOA,比亚迪秦 L 推出 “保价 + 终身质保” 组合,将竞争从价格转向价值。
《方案》的突破性在于打破 “重购买、轻使用” 的旧模式:
-
限购松绑:北京试点亲属间车辆转让,广州、杭州取消 “拍牌中奖率” 限制,分年限保障 “久摇不中” 家庭购车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全面取消限购将释放 6000 亿元消费潜力;
-
后市场扩容:二手车 “反向开票”、异地交易登记等政策落地,2024 年二手车交易量近 2000 万辆,2025 年目标增长 45%。汽车改装、房车露营、智能驾驶订阅服务等新场景加速孵化;
-
智能生态构建:L2 级以上智驾渗透率超 55%,城市 NOA 功能成为 15 万元以上车型标配。《方案》明确自动驾驶路测全国互认,车企研发投入向 AI 算法倾斜,小鹏、华为等企业智驾专利年增 170%。
在深圳,新能源汽车 “以旧换新 + 免费安装充电桩 + 智驾功能订阅” 的组合拳,使单店月销量提升 3 倍。经销商负责人表示:“政策不仅刺激换车,更推动消费从‘买硬件’转向‘买服务’。”
此次行动的深层逻辑,是构建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 的良性循环:
-
收入保障:工资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双轮驱动,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资本市场稳市措施,筑牢消费底气;
-
供给升级:超长期国债重点支持芯片、电池等关键技术攻关,国产 IGBT 模块市占率从 32% 提升至 45%,800V 高压平台成为主流;
-
环境优化:《优化消费环境 3 年行动》严打价格欺诈,建立新能源汽车退市保障金制度,充电桩建设向农村倾斜,2025 年新增公共充电桩 50 万台。
中国银行研究院梁婧指出:“政策正从‘输血’转向‘造血’—— 通过减税降费、要素保障,培育汽车消费的‘热带雨林生态’。” 数据印证这一趋势:2025 年 Q1,汽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18.7%,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 120%,智能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 40%。
这场由两会政策引爆的汽车消费革命,正在重塑产业格局:
-
市场结构:CR10 集中度提升至 75%,新能源、智能化车型成增长引擎;
-
产业生态:“链主企业 + 专精特新” 集群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形成 10 个千亿级汽车产业带;
-
全球竞争力:中国主导制定 18 项智能网联国际标准,比亚迪、长城海外建厂超 15 个,2025 年汽车出口有望突破 700 万辆。
正如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所言:“14 亿人的消费潜力,将催生全球最大的智能汽车市场。” 当以旧换新的 “政策红包” 转化为技术创新的 “产业动能”,当保价护航的 “短期策略” 升维为用户服务的 “长期主义”,中国汽车业正在书写新的历史 —— 从追赶者到引领者,从制造中心到消费高地,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万亿市场的兴衰,更承载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
从重庆街头的新能源车队,到北京车展的智能驾驶体验区,从二手车交易市场的繁忙景象,到乡村充电桩的快速布局,两会政策的效应正在全国蔓延。这不是简单的销量回升,而是一场涉及技术、消费、生态的系统性变革。当以旧换新的补贴、保价政策的承诺、限购松绑的红利共同发力,中国汽车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 在这里,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同频共振,政策创新与市场活力交相辉映,一个更具韧性、更富创新力的汽车强国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