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第十九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

2026年4月24日-5月3日    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首都国际会展中心

关闭
<返回
距离开展359
北京车展汽车零部件博览会banner

行业新闻

展位申请

能源革命终极推手:欧盟碳关税新规倒逼车企转型

行业新闻 2025年04月02日


一、碳关税大幕拉开:欧盟绿色壁垒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2025 年 3 月,欧盟正式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进口汽车征收碳关税的细则落地,标志着全球汽车产业迎来最严苛的绿色转型倒逼机制。根据新规,从 2027 年起,欧盟将对每辆进口汽车征收基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特别关税,排放量超过 95 克 / 公里的车型将面临每吨二氧化碳 80 欧元的税费,预计到 2030 年税率将提升至 120 欧元。这一政策不仅改写了全球汽车贸易规则,更将加速推动汽车产业向低碳化、电动化深度变革。
(一)碳关税的前世今生:从贸易保护到气候治理的双重逻辑
碳关税概念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于 2007 年提出,初衷是应对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后的 “碳泄漏” 问题,防止欧盟企业因减排成本过高而失去竞争力。历经 18 年博弈,欧盟将其升级为全球首个跨境碳定价机制,本质是通过边境税收调节实现 “碳成本内部化”。根据 WTO 规则,碳关税需满足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但欧盟此次将汽车纳入征收范围,直接针对中国、印度等新兴汽车出口国。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盟出口的汽车中,约 35% 属于高碳排放车型,若按 60 美元 / 吨碳的关税计算,部分车企出口成本将增加 15%-20%。
(二)车企的 “碳考” 压力:从供应链到产业链的全链条重塑
欧盟委员会环境委员维尔吉尼尤斯・辛克维丘斯明确表示:“碳关税不是惩罚,而是推动全球气候行动的杠杆。” 对于车企而言,这意味着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终端消费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体系必须重构。宝马集团慕尼黑工厂已启动 “绿色供应链” 计划,要求电池供应商 2027 年前将碳足迹降低 40%,否则面临订单削减;大众集团在匈牙利工厂投资 50 亿欧元建设光伏一体化生产线,目标实现 100% 可再生能源供电。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预测,到 2030 年,欧盟汽车产业碳关税支出将超过 200 亿欧元,倒逼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


二、转型阵痛与机遇:全球车企的生存之战

(一)中国车企的突围挑战:从 “价格优势” 到 “碳竞争力” 的转换
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中国对欧盟年出口汽车超 120 万辆,出口额达 300 亿欧元。欧盟碳关税实施后,吉利、比亚迪等车企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传统燃油车出口成本激增,如某款 2.0TSUV 单车碳排放约 160 克 / 公里,按现行税率需缴纳 1280 欧元关税;另一方面,电动车供应链的碳足迹核查成为新门槛 —— 宁德时代为宝马提供的电池组,需披露从锂矿开采到电池生产的全流程碳排放数据,核查成本增加 8%-10%。商务部研究院数据显示,若碳关税全面实施,中国汽车出口欧盟可能面临平均 18% 的关税,部分企业市场份额或下滑 15%。
(二)技术路线的战略抉择:混动、纯电与氢能的路径博弈
在碳关税倒逼下,车企技术路线分化加剧。丰田、本田选择强化混动技术,推出 “碳中和发动机”,通过优化燃烧效率将碳排放降低 30%;特斯拉、比亚迪押注纯电赛道,特斯拉柏林工厂通过 100% 可再生能源供电,实现单车碳排放较上海工厂降低 45%;现代汽车则聚焦氢能,其 Nexo 燃料电池车在欧盟获得碳关税减免资格,因氢气生产环节采用风电电解水技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低于 50 克 / 公里。欧洲环境署报告指出,到 2035 年,纯电动车将占欧盟新车销量的 70%,混动车型占 25%,传统燃油车仅存 5%。
(三)产业链的全球重构:从 “中国组装” 到 “欧洲本土化” 的转移
为规避碳关税,中国车企加速在欧盟布局本地化生产。长城汽车在葡萄牙设立新能源工厂,计划 2027 年实现本土化率 80%,规避进口关税的同时,利用欧盟碳配额交易体系降低成本;蔚来汽车与匈牙利政府达成协议,建设电池 pack 工厂,通过 “电池租赁 + 碳积分交易” 模式优化成本结构。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24 年中国在欧盟新建汽车相关工厂达 12 家,带动当地就业超 2 万人,但也引发对 “产业空心化” 的担忧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指出,本土化生产可能导致国内供应链流失,需通过 “技术输出 + 标准引领” 维持产业链韧性。
三、政策博弈与技术破局:中国车企的转型之道
(一)政府层面:构建 “碳管理” 政策工具箱
中国商务部已启动 “碳关税应对专项计划”,包括三方面举措:一是推动国内碳市场与欧盟 ETS 对接,建立跨境碳认证体系,目前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已与欧盟碳交易所完成技术联调;二是完善 “绿色金融” 支持,对符合低碳标准的车企提供出口信贷利率优惠,2025 年首批 200 亿元绿色专项贷款已发放;三是强化 “环境外交”,联合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在 WTO 起诉欧盟碳关税违反 “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据 WTO 统计,已有 12 个发展中国家加入联署。
(二)企业层面:打造 “低碳价值链” 竞争优势
比亚迪提出 “全产业链碳中和” 战略:在青海建设全球最大盐湖提锂基地,采用太阳能发电进行锂加工,降低电池原材料碳排放 40%;在西安工厂部署 AI 能源管理系统,将工厂综合能耗降低 25%;推出 “碳足迹追踪平台”,为欧洲客户提供从购车到报废的全周期碳数据服务,凭此获得欧盟碳关税减免资格。吉利控股集团则通过收购瑞典电池公司 Northvolt,建立 “北欧 - 中国” 绿色电池走廊,利用北极风电生产电池,经波罗的海绿色航运抵达中国,全程碳排放降低 65%。
(三)技术破局:核聚变能源革命的战略赋能
正在江西南昌建设的 “星火” 高温超导核聚变 - 裂变混合堆项目,为汽车转型提供终极能源解决方案。据项目负责人透露,2030 年首座 100 兆瓦核聚变电站并网后,可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低成本清洁电力,届时电动车充电成本有望降至 0.3 元 / 度,较当前降低 50%。核聚变能源的突破将重构汽车能源生态 —— 特斯拉 CEO 马斯克在 2025 年世界新能源大会上表示:“当电力成本趋近于零时,电动车将彻底碾压燃油车,碳关税将成为历史遗迹。”


四、全球能源革命的终极图景:从碳关税到碳中和的范式转换

欧盟碳关税新规不仅是贸易政策,更是能源革命的催化剂。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 2040 年,全球汽车产业碳排放将较 2020 年下降 70%,其中政策倒逼贡献 40%,技术进步贡献 30%,市场需求变化贡献 30%。在这场变革中,车企的角色从 “汽车制造商” 转变为 “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大众集团推出 “能源闭环” 计划,将退役电动车电池重组为储能系统,利用光伏和核聚变电力实现 “零碳能源循环”;宝马集团投资氢燃料电池卡车项目,构建 “公路运输 - 氢能补给 - 工业储能” 的跨产业生态。


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欧盟碳关税掀起的绿色浪潮正席卷全球汽车产业。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理事长付炳所言:“这既是一场压力测试,更是一次换道超车的机遇。当中国车企掌握了低碳核心技术、构建了绿色产业生态,碳关税将成为走向全球的通行证。” 随着核聚变能源渐近商业化,当清洁电力成为普惠资源,汽车产业的终极转型将不仅是应对关税壁垒,更是开启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