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雷军宣布将 2025 年全年小米汽车交付目标大幅提升至 35 万台,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立即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引起广泛关注。随着小米汽车产能的加速扩张,其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拉动作用愈发显著,尤其是在零部件领域,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小米财报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止年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收入高达 321 亿元,该年度交付了 136,854 辆小米 SU7 系列汽车,智能电动汽车的 ASP(平均售价)为每辆 234,479 元。如此亮眼的销售成绩,不仅证明了小米汽车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也为其进一步扩大产能提供了坚实基础。
光大证券指出,众多 “新势力” 加入造车行列,不仅重塑了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关系,更强化了对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拉动作用。小米汽车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其产能扩张将直接带动各类零部件的需求。从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到车身结构件、内饰配件等,无一不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决策层对 “智能网络新能源汽车” 的发展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3 - 2035 年)》明确要求提升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并设定 2025 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超 30% 的目标。工信部也积极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智能化改造,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 15% 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一系列政策利好,为小米汽车及其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 “双积分” 政策的持续加码,车企电动化转型的步伐被迫加快,这进一步带动了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及轻量化部件的需求增长。在汽车产业链聚集区,如长三角地区,上海临港新片区规划建设智能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对落地企业提供最高 5000 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补贴;浙江宁波、台州等地聚焦轻量化铝镁合金部件,2024 年相关产业投资额同比增长 22%。
2024 年,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 35%,驱动电机、电控系统需求缺口持续扩大。与此同时,一体化压铸技术成为行业竞争壁垒,轻量化趋势愈发明确。相关分析显示,铝合金压铸件市场空间有望从 2023 年的 800 亿元增至 2025 年的 1200 亿元。
展望后市,机构预计 2025 年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将突破 5 万亿美元,智能化(域控制器、激光雷达)和电动化(800V 高压平台、热管理)将成为两大核心赛道,年复合增长率超 25%。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米汽车产能的扩张无疑将在市场中掀起波澜,带动零部件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落脚到 A 股市场,光大证券认为,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政策红利、技术升级和全球化扩张三重驱动下,2025 年有望跟随新能源汽车产能、渗透率的提升,延续估值修复。投资者可关注新能源增量部件、智能化核心系统及轻量化三大主线,尤其是具备技术护城河和出海能力的头部企业。小米汽车的崛起,不仅为自身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为整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能抓住机遇,满足小米汽车等车企的零部件需求,谁就能在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